2022年5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将在全国120个院属单位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爱科学 向未来”。本届公众科学日,倡导坚持“科学不失约”,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远程连线等多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云上科学体验活动。
3年前,人类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亮相。而今天,我们看到了第二张黑洞照片,这个黑洞,离我们更近。北京时间2022年5月12日晚9点,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正式发布了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gr A*)的首张照片。这是EHT合作组织继2019年发布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捕获了位于更遥远星系M87中央黑洞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目前,大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了减排,科学家们都在绞尽脑汁,新能源、碳封存等技术都成为了研究热点。此时,一支来自中国的科研联合团队说:“要不,咱就‘喝西北风’吧!”各位切莫误会,这里说的“喝西北风”指的是将空气中CO2回收并还原合成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比如这支科研团队就用CO2合成了葡萄糖。将CO2转化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的长碳链化合物一直是科研人员心中永远的“白月光”,那到底怎么实现呢?
近日,《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爆出了一条引发物理学界震动的大新闻。这篇由近400位科学家合著的论文指出,他们对W玻色子的质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比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测值重了近0.1%!这一差异看似十分微小,但它在粒子物理学体系中的含义却无比重大。一旦该测量值得到佐证,它或许意味着一个全新物理学时代的到来,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边界,也很可能发生革命性的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小。然而,微型计算机的驱动需要尺寸小,性能精悍,且可以与芯片上的其他功能电路单片集成的微型电池。这就对微型电池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不过,科学家们近日研发出了比一粒盐还小的电池,计算机再缩小或许指日可待。
近日,《自然—神经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率先重构了小鼠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也为研究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天眼瞳孔如何“亮”起来?人工智能怎样识别网络谣言?发展心理学洞察儿童心理?为啥要保护正在流失的方言?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有什么奥秘?缺失的宝石文物还能修复吗?2022年3月26日(周六)14点,看她们用蓬勃生长的力量,突破边界、改变自身、改造世界~
如何拯救衰老?衰老的秘密是什么?有假说提出衰老和寿命可能与代谢率有关,然而代谢率变化通常伴随着体温的变化,所以很难区分代谢率和体温单独对寿命的影响。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代谢》上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厘清了代谢率与体温对寿命的影响,揭示了在特定条件下,体温对寿命的影响更大。